获取试验方案?获取试验报价?获取试验周期?
注意:因业务调整,暂不接受个人委托测试望见谅。
<h2>粒径测量检测分析报告</h2> <h3>检测样品</h3> 本次检测涵盖三类典型样品:工业级纳米二氧化硅粉末(批号NS-2023-07)、口服固体制剂用微晶纤维素辅料(医药级),以及取自长江流域某支流的水体悬浮颗粒物样本。所有样品在检测前均按照ISO 14488标准完成预处理,确保样品分散性与代表性满足分析要求。 <h3>检测项目</h3> 核心检测指标包括:样品颗粒群的粒径分布区间(D10/D50/D90)、体积平均粒径(MV)、表面积平均粒径(MS)及分散系数(PDI)。特别针对医药辅料样品增加球形度参数分析,评估颗粒形态对药物溶出度的影响。 <h3>检测方法</h3> 采用激光衍射法与动态光散射技术联用方案:对于微米级颗粒(1-3000μm)使用马尔文MS3000型激光粒度仪进行湿法测量;亚微米及纳米级颗粒(3nm-10μm)采用贝克曼库尔特LS13320型纳米粒度仪,通过光子相关光谱法获取布朗运动数据。检测环境严格控制在25±0.5℃恒温条件,每个样品重复测定5次取均值。 <h3>检测仪器</h3> 核心设备配置包括:配备红蓝双光源的马尔文MS3000激光衍射系统(测量精度±0.5%)、搭载APD低温光电探测器的贝克曼库尔特LS13320纳米粒度仪,以及专用的超声分散系统(频率40kHz,功率可调范围0-300W)。数据处理采用仪器配套的Mastersizer 10.0和NanoBC 3.8专业分析软件。 <h3>质量控制</h3> 检测全程执行ISO 13320标准质控流程,每日开机后使用标准聚苯乙烯乳球(标称粒径100nm±2nm)进行设备校验。所有原始数据均通过三σ准则剔除异常值,粒径分布曲线采用非负最小二乘法拟合,确保结果重复性误差小于1.5%。 <h3>检测意义</h3> 精确的粒径数据为纳米材料合成工艺优化、
药品溶出度预测模型构建以及流域泥沙迁移规律研究提供了关键参数支持。特别是医药辅料的双模态分布特征分析,直接关系到缓释制剂的批次一致性控制。
实验仪器
测试流程

注意事项
1.具体的试验周期以工程师告知的为准。
2.文章中的图片或者标准以及具体的试验方案仅供参考,因为每个样品和项目都有所不同,所以最终以工程师告知的为准。
3.关于(样品量)的需求,最好是先咨询我们的工程师确定,避免不必要的样品损失。
4.加急试验周期一般是五个工作日左右,部分样品有所差异
5.如果对于(粒径测量检测)还有什么疑问,可以咨询我们的工程师为您一一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