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取试验方案?获取试验报价?获取试验周期?
注意:因业务调整,暂不接受个人委托测试望见谅。
常温与高温荷电保持能力检测解析
1. 定义与目的 荷电保持能力(Charge Retention)指电池在特定环境条件下存储一定时间后,保持剩余容量的能力。
- 常温测试:评估电池在正常环境(如25°C)下的存储性能,反映日常使用中的自放电特性。
- 高温测试:模拟极端温度(如45°C或更高),加速电池内部化学反应,检测高温下的容量衰减及材料稳定性,适用于高温环境应用(如车载电池)。
2. 测试条件与标准
- 温度与时间:
- 常温:通常25°C,存储28天(如GB/T 18287-2013对锂离子电池的规定)。
- 高温:常见45°C或55°C,存储7~14天(如IEC 61960标准)。
- 荷电状态(SOC):通常以满电状态(100% SOC)存储,部分测试可能采用50% SOC。
- 湿度:一般控制湿度≤50%,避免环境干扰。
3. 测试步骤
- 初始容量测定:将电池充满电后,以标准放电速率(如0.2C)放至截止电压,记录放电容量(C₀)。
- 存储阶段:
- 电池在设定温度下静置指定时间(如常温28天,高温7天)。
- 存储期间不进行充放电操作。
- 剩余容量测定:存储后再次放电,记录剩余容量(C₁)。
- 计算保持率:荷电保持率 = (C₁ / C₀) × 100%。
4. 结果分析与影响因素
- 合格标准(示例):
- 常温保持率 ≥ 85%(25°C, 28天);高温保持率 ≥ 80%(45°C, 7天)。
- 关键因素:
- 材料体系:如磷酸铁锂(LFP)高温稳定性优于三元材料(NCM)。
- 电解液稳定性:添加剂可抑制分解,减少自放电。
- SEI膜:高温下增厚导致不可逆容量损失。
- 安全监测:高温测试中需检查电池是否膨胀、漏液等异常。
5. 实际应用与标准差异
- 国标 vs. IEC:不同标准对存储时间和温度要求可能略有差异,企业需根据目标市场选择。
- 可逆 vs. 不可逆损失:部分测试会在存储后进行一次充放电循环,区分可恢复容量与永久损失。
6. 改进方向
- 材料优化:采用高稳定正极材料(如LFP)及固态电解质。
- 工艺改进:增强电极/电解液界面稳定性,降低自放电率。
结论 常温与高温荷电保持能力检测是评估电池存储性能的关键指标,通过模拟不同环境条件,为电池设计、材料选择及安全性提供数据支持,尤其在电动汽车、储能系统中具有重要意义。需结合具体标准和应用场景制定测试方案。
复制
导出
重新生成
实验仪器
测试流程

注意事项
1.具体的试验周期以工程师告知的为准。
2.文章中的图片或者标准以及具体的试验方案仅供参考,因为每个样品和项目都有所不同,所以最终以工程师告知的为准。
3.关于(样品量)的需求,最好是先咨询我们的工程师确定,避免不必要的样品损失。
4.加急试验周期一般是五个工作日左右,部分样品有所差异
5.如果对于(常温与高温荷电保持能力检测)还有什么疑问,可以咨询我们的工程师为您一一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