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取试验方案?获取试验报价?获取试验周期?
注意:因业务调整,暂不接受个人委托测试望见谅。
荷电保持能力与容量恢复能力是评估二次电池(如锂离子电池、铅酸电池等)性能的重要指标,尤其在新能源汽车、储能系统等领域应用广泛。以下是关于这两项检测的详细解析:
一、荷电保持能力检测
1. 定义
荷电保持能力(Charge Retention)指电池在特定条件下储存一定时间后,剩余容量与初始容量的比值,反映电池的自放电特性。
2. 检测方法
- 测试步骤:
- 将电池充满电(SOC 100%)。 2 在标准温度(如25℃±2℃)或高温(如45℃)下静置,时间根据标准设定(如7天、28天)。
- 测量静置后的剩余容量,计算保持率: 荷电保持率(%) = (剩余容量 / 初始容量) × 100%。
- 参考标准:
- 国标GB/T 31486:要求锂离子电池常温静置28天后,容量保持率≥85%。
- 国际标准IEC 61960:对自放电率和储存性能有详细规定。
3. 影响因素
- 材料特性:正负极材料的稳定性(如三元材料 vs. 磷酸铁锂)。
- 电解液:分解副反应导致的自放电。
- 温度:高温加速自放电,如45℃下自放电率可能翻倍。
二、容量恢复能力检测
1. 定义
容量恢复能力(Capacity Recovery)指电池经过循环使用或极端条件(如高低温、过放)后,通过特定充放电程序恢复至初始容量的能力。
2. 检测方法
- 测试步骤:
- 对电池进行老化处理(如500次充放电循环,或高温/低温存储)。
- 执行恢复性充放电(如小电流慢充、深度充放电激活)。
- 测量恢复后的容量,计算恢复率: 容量恢复率(%) = (恢复后容量 / 初始容量) × 100%。
- 参考标准:
- 国标GB/T 31485:要求循环寿命测试后,容量恢复率≥90%。
- 行业实践:动力电池通常要求循环1000次后容量≥80%。
3. 影响因素
- 电极结构稳定性:如石墨负极的SEI膜破损会导致不可逆容量损失。
- 电解质分解:副反应生成物阻塞锂离子通道。
- BMS管理策略:过充/过放保护是否触发。
三、检测设备与流程
-
设备需求:
- 充放电测试仪(如Arbin、新威)。
- 恒温恒湿箱(模拟储存环境)。
- 数据采集系统(记录电压、电流、温度等)。
-
典型流程:
- 预处理:电池活化(3次充放电循环)。
- 基础测试:测量初始容量(0.5C放电至截止电压)。
- 储存/老化阶段:按标准条件静置或循环。
- 恢复测试:执行恢复程序后再次测量容量。
四、实际应用与改进方向
- 应用场景:
- 新能源汽车:确保车辆长期停放后仍可启动。
- 储能系统:保障电网调峰时的能量可用性。
- 改进措施:
- 材料优化:使用低自放电正极材料(如LiFePO₄)。
- 工艺改进:提升电极涂布均匀性,减少微短路风险。
- 管理策略:优化BMS算法,避免过放导致不可逆损伤。
五、常见问题与解决方案
- 荷电保持率低:
- 原因:电解液分解、隔膜微短路。
- 解决:改进封装密封性,采用更稳定的电解液添加剂(如VC)。
- 容量恢复困难:
- 原因:电极粉化、活性锂损失。
- 解决:引入预锂化技术,优化充放电截止电压。
通过系统检测与改进,可显著提升电池的长期可靠性和使用寿命,满足高标准的应用需求。
实验仪器
测试流程

注意事项
1.具体的试验周期以工程师告知的为准。
2.文章中的图片或者标准以及具体的试验方案仅供参考,因为每个样品和项目都有所不同,所以最终以工程师告知的为准。
3.关于(样品量)的需求,最好是先咨询我们的工程师确定,避免不必要的样品损失。
4.加急试验周期一般是五个工作日左右,部分样品有所差异
5.如果对于(荷电保持与容量恢复能力检测)还有什么疑问,可以咨询我们的工程师为您一一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