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因业务调整,暂不接受个人委托测试望见谅。
品系名称:青铜峡东方田鼠封闭群
英文名称: Microtus fortis
疾病名称:抗血吸虫病
相关基因:NA
背景品系:NA
遗传类型:封闭群
繁殖方式:随机交配
繁殖代数:47
研究用途:用于抗血吸虫病机制研究,为血吸虫病的预防、控制、治疗等方面的研究提供新思路和新策略。
饲养环境:饲养于实验动物屏障环境中,具体要求为:温度:20-26°C、相对湿度:40~70%、最小换气数:≥15次/h、气流速度:≤0.20m/s、动物照度:15~20 LX、明暗循环:12h/12h、有害气体浓度:≤14mg/m3、最小静压差:≥10Pa、空气洁净度:7级、噪声:≤60 dB
培育单位:上海实验动物研究中心
保种单位:上海实验动物研究中心
资源鉴定:已通过实验动物模型鉴定与评价工作委员会鉴定
鉴定日期:2020-04-29 00:00:00
东方田鼠洞庭湖封闭群为上海实验动物研究中心1999年从宁夏青铜峡野外捕捉的东方田鼠指名亚种,繁育方法为随机交配法,具体方法为以1雄1雌长期同居交配的繁殖方式进行,在2011年用剖腹取胎+代乳法进行了生物净化,达到SPF级标准。目前东方田鼠青铜峡封闭群规模为300只,其中繁殖群分别为40对。 青铜峡种群东方田鼠体背毛毛色为黄褐色,身体两侧毛色黄色成分较多,腹面灰白,4对乳头,成体体长约为140mm,雄性体长略大于雌性,尾长约4.8cm,体重雌雄分别为63.62±2.99g、80.61±1.45g。实验室饲养东方田鼠寿命约为30个月。 人工感染试验证明来源于血吸虫病非流行区青铜峡地区的东方田鼠对日本血吸虫感染也具有天然抗性,是我国特有的开展抗血吸虫病研究的动物资源。近年来研究表明,东方田鼠还在非酒精性脂肪肝、癫痫、自发性肿瘤等模型研究方面也有一定应用价值。
东方田鼠(Microtus fortis),在分类学上隶属于啮齿目(Rodentia)、仓鼠科(Cricitidae)、田鼠亚科(Microcinae)、田鼠属(Microtus)。上海实验动物研究中心的东方田鼠青铜峡封闭群为1999年从宁夏青铜峡野外捕捉的东方田鼠指名亚种(M. f. fortis),该鼠自然分布地为是血吸虫病非疫区的宁夏。该种群采用随机交配法进行繁殖,在2011年用剖腹取胎+代乳法进行了生物净化,达到SPF级标准。
东方田鼠为草食性动物,其配合饲料基本营养需求为粗脂肪含量3-4%,粗蛋白含量≥17%,粗纤维含量10-12%,其他微量元素和氨基酸等的含量与实验大小鼠相似。
东方田鼠青铜峡封闭群成体体长约140mm,雄体略大,尾长约48mm,体重雌雄分别为63.62±2.99g、80.61±1.45g,实验室饲养东方田鼠寿命约为30个月。体背毛毛色为黄褐色,身体两侧毛色黄色成分较多,腹面灰白,尾部上面暗褐色,下面浅褐色,4对乳头。 在实验室饲养的条件下全年均可繁殖,无季节性差异。窝产仔数为1~6只,以3~5只居多,平均产子数为3.59±1.00只,仔鼠的初生体重为4.37±0.01g,离乳体重为28.23±0.21g,离乳率为80.18±20.68%,胎间隔为35.56±12.41d。 体重在出生第1 w增长较为缓慢,然后体重进入快速增长期,第8 w后体重又进入缓慢增长阶段。初生乳鼠全身裸露,肉红色,无被毛,2日龄时,头顶和背部开始长出稀疏绒毛,4日龄时,前后肢开始长绒毛,尾背面有色素沉积,6-8日龄时,被毛基本长全。初生乳鼠耳壳紧贴颅部,1日龄耳壳开始与颅部分离,3日龄乳鼠耳壳几乎全都直立;4-6日龄长下门齿,7-9日龄长上门齿。9-12日龄睁眼;初生乳鼠活动能力很弱,可翻身、匍行;3-4日龄,活动能力增强。14日龄时能取食饲料,一般幼鼠21日龄断奶。 雌鼠性成熟时间为42-50d,雄鼠性成熟时间比雌性晚,为44-58d;雌鼠的发情周期为6.93±1.03d,发情前期和发情间期较短,分别为1.13±0.64d和1.11±1.83d,发情期和发情后期分别为2.27±1.44d和1.40±1.03d。妊娠期为20-21d,哺乳期为21d。 与实验大小鼠相比,东方田鼠盲肠较长,雌性约为13.65±2.06cm,雄性约为15.33±1.56cm。
有26对染色体,且以端着丝点染色体居多数,性染色体1对。
1.具体的试验周期以工程师告知的为准。
2.文章中的图片或者标准以及具体的试验方案仅供参考,因为每个样品和项目都有所不同,所以最终以工程师告知的为准。
3.关于(样品量)的需求,最好是先咨询我们的工程师确定,避免不必要的样品损失。
4.加急试验周期一般是五个工作日左右,部分样品有所差异
5.如果对于(青铜峡东方田鼠封闭群,动物试验)还有什么疑问,可以咨询我们的工程师为您一一解答。
上一篇: 洞庭湖东方田鼠封闭群,动物试验
下一篇: 树鼩,动物试验